高校花1.31亿经费成果转化为零:科研不能沦为“空中楼阁”
2023-08-07 23:15:24    腾讯网

□曾耀湘(商洛学院)


(相关资料图)

近日,广西审计厅公布的一份关于广西在科教振兴资金审计方面的报告登上热搜。据悉,该报告中的某所高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却为0。报告中的其他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也普遍较低。(8月5日《环球时报》)

投入经费之多与实现转化率之低形成鲜明对比,以至于让人心生困惑,这科研工作究竟做的是些啥?经费究竟用在了什么地方?

从科研角度而言,高校科研可分为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是科研工作的起点,是从0到1,从无到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投入才能得以突破。其它两项研究,是建立在基础研究成果之上,针对实际问题和具体应用而开展的。而判断一项研究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效果如何,最好的检验手段就是市场。换言之,除了基础研究,其它的两项研究是要看成果,看市场转化率的。

很明显,一所高校开展的科研工作不可能全是基础研究。那么其它的研究为什么不能转化为实际成果,甚至市场转化率低为0,这个需要深思。

公布的审计报告明确写道,有一所高校投入科研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也就是说,虽然科研经费看似上亿,实则却分摊在几百个项目上,平均下来一个项目也才十几万。对于文科而言,十几万也许足以支撑大多数的项目研究,可对于理工科而言,十几万真的不算多。一些重点项目光是买设备,恐怕就不止十几万,更别谈后面的各种材料和试错的成本了。因此,1.31亿的经费看起来虽然唬人,但对于一所高校而言其实并不多。如此有限的经费,又何谈大量有效的成果。

这就引发了一个疑问,为什么高校在科研经费并不充足的情况下会存在这么多的科研项目。报告数据显示,有三所高校实施科研项目2075个,其中预算经费10万元以下的论文型科研小课题项目811个,占比39.08%。也就是说,一些高校所谓的科研项目就是发表论文。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强调的,明明是实际问题和具体应用。

这就不免让人怀疑,申报这些多的项目究竟是为了搞科研,还是为了评职称、评优、评奖?这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一些大学过分强调申报课题,强调论文产出,把这些当成评奖评级的条件。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部分科研工作者囿于形势,不得不弄出一些成果来应对学校审查,谋取更高职称。

用论文产出代替科学研究,这样做所导致的后果是看似科研硕果累累,实则却是一堆“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有多少篇所谓高质量的论文,其读者除了本人、编辑以及少数领导以外,再无一人阅读?纵使选题找得再完美、立意抓得再深刻、逻辑论证得再严谨、词句用得再巧妙,可若是只“浮于空中”,不能“落地”,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篇好的论文,谈不上科学研究。不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用客观实践检验理论,又怎么能体现它的价值所在。

此外,还应追加一个疑问,这些科研经费究竟是怎么使用的,有没有存在腐败现象。毕竟,不乏一些高校老师以“科研”的名头大搞腐败,明面上用各种唬人的名头修饰,实际上却暗渡陈仓,或是层层“外包”,或是胡乱应付,将大部分经费装进自己的口袋,把科研工作当成一门“生意”来做。这种腐败行为不仅是对国家钱财的极大浪费,更是间接地损害了大家对整个科研群体的信任,使得当下的科研环境愈发艰难。

对此,高校应该破除“唯论文”“唯项目”思想,建立更合理、更完善的评级、评优方案,给老师静下心来搞科研的机会,不能只看数量不要质量,只看理论不顾实际。同时,也应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避免部分人滥用科研经费,用各种“二手货”“残次品”糊弄审查。

说到底,高校科研应该是“各花结各果”。搞基础研究的,就踏踏实实埋头于规律、理论研究,搞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就切切实实做出些实际成果出来,让研究成果“落地”,不要尽打造一些空中楼阁。需谨记,科研经费取之于民,还需用之于民,要让科技创新带来的发展和成果真正地惠及所有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