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天”干完全年农活 剩下日子琢磨赚钱
肇源县超等乡农民人人“慧”干活
核心提示:肇源县超等乡的农民,越来越“滋儿”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身为农民,可一年到头,也下不了几天地。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一年的农活,“3天”就干完。播种一天,撒药一天,秋收一天。
是超等乡人多地少?
不对。
全乡有近14万亩耕地,而种地的农民,满打满算,也就3000来人。人均,要管理近50亩土地。
是超等乡农民兄弟种地糊弄?
也不对。
人家那地,种得可精细了。全乡粮食总产量,将近2亿斤。而且,这个数还在逐年递增。
超等乡的农民,到底因为啥,才有了这种“超能力”?
答案:都在“第一生产力”身上。
布局现代化 顺天应时
以往,农民种地,跟风。今年大豆价格好,明年保准一窝蜂跟种大豆。可啥东西一多了,价格,自然下来。年复一年,总也走不出增产不增收的怪圈。
现在,超等乡农民种地,主意可正了。管你外边风雨雷电,自己该种啥还种啥。
这个主意,是超等乡党委政府给拿的。
他们把全乡的耕地状况,都做了详细调研。根据耕地的土质、地理位置等,做出科学布局。将耕地,分成三个“带”。
沿江耕地,是水田带;中间部分,是玉米带;西北地块,是杂粮带。
这可不是简单地分块儿,都有科学道理在里边。
水源啊、积温啊、土质的差异啊,都考虑到了。
沿江耕地,灌溉方便,土质最肥,积温也最高。这样的地块,如果不种水稻,可真瞎了老天爷好意。
中间地块,以草甸土为主,地势也比较“岗”,最适合种玉米。
西北地块,沙土地多,积温也略低。适合花生、绿豆、红小豆等杂粮生长。
顺天意,应地利。超等乡班子,没有辜负上天好意,科学谋划,因地制宜。三个作物“带”,就这样确定下来。
机械现代化 从春到秋
“三带”的确立,是战略层面的现代化布局。在“战术”执行方面,超等乡农民,更是“现代化”到了相当程度。
以往,种两垧地,得四五个人忙活好几天,翻地,起垄,点籽,培土。
现在,机械走几趟,一天时间,啥都给你整“板正儿”的。人,抄手支嘴儿就行了。
以往,夏季的田间管理,是个很繁琐的事儿。要三铲三趟,整利索两垧地,没个十天八天下不来。
现在,不用铲,不用趟,禾苗照样又肥又壮。奥妙,都在种子里。选择的种子,本身就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有些农作物,爱闹病虫害。以前,一旦地里起了虫子,农民大哥们,就得背着喷雾器,天不亮就下地。一手拿喷头,一手不停地加压。“一呲呲、二呲呲”地整一天,也弄不上几亩地。
现在,无人机“嗡嗡”几个来回,一支烟的工夫,几垧地就OK了。
秋收,是农民的节日,也是最累人的季节。以前秋收,地里全是人。得从秋阳似火,忙活到江河结冰。
现在秋收,地里基本看不到人。一台收割机,一台拖拉机。
几个来回,一垧地就收完了。苞米棒子,直接给你扒溜光地送回家。
而且,这农机,每年还在不断更新。功能,越来越全;效率,也越来越高。有些机械,连那些开了多年的“老农机”都不认识。
共和村窝拉泉屯的潘泰群,种了95亩玉米,产量近20万斤,纯收入3.8万元。还种了110亩花生,产量近10万斤,年纯收入近10万元。从种到收,在地忙活的,就他一个人。
这在以前,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思维现代化 卖粮不愁
机械现代化也好,种子现代化也罢,都属于物质层面。
真正让超等乡农民插上飞天翅膀的,是他们思维的现代化。
这,在卖粮时体现得最明显。
以前,农民卖粮时,要么瞻前顾后,前后屯子打听价格,却总也抓不住粮价的高点。要么,一切都是粮贩子说了算。人家偶尔玩个套路,就把农民弄得直迷糊。于是,经常出现价格越贵越不卖的怪现象。最后,后悔得直拍大腿。
现在,超等乡农民,哪个不会上网?哪户农民家没有电脑?
“一机在手,价格我有。”所有信息,上网一查,明明白白。
苞米多少钱,大豆多少钱,水稻、花生多少钱,全国各地的收粮价,一目了然。啥时候出手变现,啥时候待价而沽,都恰到好处。
超等乡蒙古屯韩东冷,去年种了500亩苞米。从春播到秋收,基本上就他一个人忙活。秋后一盘点,收了80多万斤。
卖粮时,他通过手机了解收粮价格,经过分析比对,入冬时没急着出手。捂到过了年,到底卖了个好价格。
虽然一斤只多卖个毛八分的,可架不住量大啊。就靠掌握信息,打这个年前年后时间差,韩东冷就多收入一万多元。
种地不再是唯一“正业”
各种现代化,提升效率,解放人力,使得超等乡在田间耕作的人越来越少,那剩余的农民都在干啥呢?
人家的生活,可是老丰富了。
老农民们,不用再下地干活了,或在家里帮儿女看看孩子,享受天伦之乐;或到广场上扭扭秧歌跳跳舞。
中年人,则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搞点副业养殖,赚点外快。
年轻人脑子活,不少人,通过互联网搞起了直播带货。
乡里的农家书屋,人比原来多了不少。
各村屯,也都忙乎起来。
这村办个培训班,那个屯就弄个学习讲座;这个村弄个展览,那个屯就打场篮球比赛;这个村打扫卫生,那个屯就乡村规划。
全乡村屯相互攀比着,谁也不想落后。
闲着的人,都列入乡土人才计划,想学木匠、瓦匠、电焊,有专门的培训,想学网络直播带货的,有人专门辅导,旨在打造学习型乡村。
有了知识,超等乡农民从牧业养殖、食用菌种植、四季果蔬采摘、酸奶加工等行业尝到了甜头。
随后,超等乡又打起了旅游的主意。
举办嫩科尔草原节,打造蒙古大营,水师酒肆、诗词长堤等旅游品牌,使农民的收入,再次提高。
在外人的眼中,超等乡的农民,不再像农民,甚至有些“不务正业”。
可超等乡的粮食产量,却在逐年递增。这,就是现代化的力量。
其实,超等在肇源县属于牧业乡,农业并不占优势。粮食种植,在全县也不是最好的。
肇源全县,耕地265万多亩。超等乡的耕地,仅占百分之五。全县2021年粮食产量21.6亿斤,2022年21.8亿斤,超等乡的粮食产量近两亿斤,却占了近十分之一。
超等乡党委书记张希庆坦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三农”工作做了重大部署,县委也把落实农机补贴惠民政策做到位,扎实开展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我们只是搭上了顺风车,赶上了好时候。
文/摄 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兆文 王洪林
标签: